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歼60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歼60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国肯定是有“国产航空发动机”的!最近服役的歼20用的就是国产“涡扇-10发动机”的改进型号,推力应该达到了14吨。前几批歼20使用的还是AL-31F99M1航空发动机,在去年时就与歼10C一道,换装涡扇-10发动机进行试飞了。
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型号与性能
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型号主要有“涡扇-10系列,涡扇-15,涡扇-19,涡扇20等等”。涡扇15航空发动机是为歼20专门研制的,只不过还没有服役,服役时间大概为2025年。涡扇15航空发动机的推力在17吨左右,性能可以比肩F119和产品30,只不过与F135还有差距。而涡扇-10发动机则是属于第三代大推力航空发动机,其性能与F110,F100,AL-31F相近,已经装备了歼11B,歼11BS,歼16,歼10C,歼20。涡扇-10发动机有涡扇-10,涡扇-10A,涡扇-10B,涡扇-10C。推力依次增大,寿命逐渐提高。目前来说,涡扇系列发动机的推力可以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但是在大修时间和使用寿命上还有不小的差距。涡扇-19发动机是为歼31量身打造的型号,涡扇-20则是为运20运输机研发的大涵道比发动机。
涡扇-15航空发动机的高压涡轮叶片材料使用了IC10合金,低压涡轮叶片材料使用了DD409单晶耐高温合金。可以说,在第三代单晶耐高温合金领域国产的性能已经不逊于国际领先水平。而涡扇-10发动机的高低压涡轮叶片材料应该是国产第二代单晶耐高温合金DD406,涡轮盘也是粉末合金材质的。
歼20战斗机在换装涡扇-10改发动机试飞成功后,后续的量产型号就使用了涡扇-10发动机。由于涡扇-10的涵道比大于AL-31F99M1,当歼20安装涡扇-10后,其超音速性能会比原先稍微下降,航程有提高,这是大涵道和小涵道比发动机的特性决定的,与平台的性能无关。虽说AL-31F99M1发动机的推力不如F119,但是超音速巡航性能是由是战机的“超音速巡航升阻比+发动机推力”共同决定的。歼20的气动布局特意为提高超音速巡航升阻比优化了,具备极强的超音速飞行性能,所以说,歼20安装AL-31F99M1发动机也具备超音速巡航的性能。而换装涡扇-10后,由于发动机涵道比增大,超音速巡航的速度会有所下降。
但是现阶段,涡扇-10发动机是歼20量产的最优选择,而AL-31F99M1发动机毕竟不是国产的,容易受制于人。
也就是说,歼20安装涡扇-10发动机将会服役到涡扇-15能用之后,毕竟国内没有一款发动机可以赶上涡扇-10的性能了。由此可知,涡扇-10发动机安装歼20就意味着,歼20要开始小批量生产了。
谢邀,这件事可以让祖国人民放心了。
歼20其实一共使用过三种发动机,所以说看图的时候得看细节。
最早的时候歼-20研制过程中所使用的发动机是俄罗斯的AL-31F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主要用在我们的歼-10上,算是一个过渡型号的产品。使用这个发动机的目的在于发动机技术相对成熟,便于进行***设计。第一架原型机的首要目的是先飞起来,所以就选用了实际上并不适合歼-20的发动机。
实际上这台AL-31发动机也已经成功的用在了诸如Su-27、Su-30、Su-33等一系列的重型战斗机以及歼-10这样的中型战斗机上。
再往后的歼-20原型机和量产机上就开始引用了我们自己的WS-10发动机。
国产航空发动机研制一直就没停止过,只不过航空工业发展速度太快,原有成熟产品并不一定适用于更先进战斗机。
国产三代机从歼-10开始步入世界前沿,然后就是一脉相承下来的四代歼-20***战斗机,不过虽然机体航电全面国产化,但是最重要的发动机配套却是从俄制AL-31F开始。
近年随着歼-10改型不断,我们在2018年航展时曾看到配备矢量推进的新发动机,不论是用于验证还是已经同部开始打造对于国产发动机来说都是好事。歼-10C新批次也开始用上了WS-10“太行”发动机,和歼-16、歼-11B现在完全一致,WS-10B发动机最大推力比AL31FN提高16%,燃油使用效率也更高有助于航程增加。
回到歼-20刚开始用的也是俄制AL-31F发动机,这是不可避免的发动机的研制绝对考验科研实力,虽然航空工业进步神速,但也集中在航电、气动设计等。
随后歼-20也测试了WS-10发动机,作为国产主力三代机的动力标配,歼-20过渡期进行测试验证也未尝不可。但更大的机体以及更大的航程需要,WS-15才是它的最终目标。
歼-20的最终目标是换装WS-15发动机,最大推力达121千牛,加力推力181千牛。作为***四代机除了隐身、信息感知、远程截击之外,更重要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也在考验它。因此未来WS-15发动机的配套,才是实现歼-20最大性能的保障。
【独立视角】有不少国产航发。但歼20用的还是俄罗斯的AЛ31Ф
国产航空发动机几乎都是苏联、俄罗斯血统的,除了斯贝发动机和涡扇10A。
由于建国初期西方对华的军事技术封锁,中国也只有苏联这一条航空技术引进之路。因此,随着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的引进和国产化,其发动机BK1Ф、РД9、P11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中国,成为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的仿制对象,仿制成品分别为涡喷5、涡喷6、涡喷7。不过好景不长,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这个发动机技术来源也被切断。随后中国开始自立更生,改进上述苏式发动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涡喷7,在攻克了空心涡轮叶片制造难题后,诞生了涡喷7甲发动机,中间推力和加力推力分别比原准机P11提高了500公斤和350公斤。应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航空发动机行业这种成套引进、仿制的做法在创业初期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长期积淀后便产生了严重弊病,养成了重制造,轻研制的陋习。对于需要花大价钱的发动机试验设施往往是锱铢必较,而对于引进国外发动机技术却舍得一掷千金。在斯贝MK202发动机问题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技术、成品、生产线及相关建设投入了5亿英镑,而沈阳发动机技术研究所(606所)在20年间得到的研制经费才总计1.2亿人民币。花了高昂代价把斯贝发动机引进后又没有很好的消化吸收:国内发现其高空高速性能不好,对斯贝失去兴趣,扔了近20年。等到“飞豹”歼击轰炸机急用的时候,当年买的40多台很快见底,不得不跑到英国求购二手旧发翻新使用。又费了牛劲解决材料问题才重新上马生产,已经时过境迁20年了,斯贝发动机虽然可靠性很好,但其他性能指标已经落后许多。生产尚且如此,改进就更谈不上了。在四川624所1965年开始建设的国内首个发动机高空试车台30年后才竣工,建设周期之长创下世界纪录。所以,在世界航空强国们依托高空试车台等先进试验设施如火如荼般开展新式发动机研制的时候,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还在黑暗中艰苦地摸索。始终没有摆脱引进、仿制、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轻研制重制造的思路一直延续到90年代才开始扭转。624所在八十年代开始对标F404研制中等推力核心机,研制成功后转入验证机阶段,却因缺乏装机对象又不了了之。606所在引进的CFM56发动机基础上开始设计涡扇10A,历经二十余年艰苦,终于在歼11B上修得正果。成为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自主设计国产涡扇发动机。目前606所和624所正在研制属于第四代水准的大推力涡扇15和中等推力涡扇19,成功之后,将为歼20和鹘鹰以及未来的先进无人机提供高水平的动力。
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之路艰险漫长,既有自身工业基础薄弱的原因,也有主观思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原因。经过六十余年的摸索尝试,正在逐渐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向航发强国迈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歼60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歼60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dplsd.com/post/9026.html